4月30日下午,,在廣州市越秀區(qū)越華路116號的楊家祠,伴隨著慷概激昂的《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jīng)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許瑞生鄭重地將楊家祠——“傳播馬克思主義及中共監(jiān)察工作先驅”楊匏安舊居的鑰匙交給楊匏安的小兒子楊文偉手中,并由楊文偉先生開啟大門,,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羊城廣州又添一紅色教育基地。
100年前,,瞿秋白,、楊匏安等人在此處教唱《國際歌》;100年后,,楊家祠再度響起的慷概激昂的《國際歌》,。
楊匏安作為“華南地區(qū)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以及中共監(jiān)察工作先驅”,,他的舊居楊家祠見證了紅色革命記憶
很少人知道,,在廣州鬧市區(qū)的越華路上藏著一座有著光榮歷史的百年祠堂“楊家祠”,它走出華南首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以及中共監(jiān)察工作先驅——楊匏安先生,。
楊家祠的紅色記憶始于1918年。是年,,楊匏安遷居到廣州,,在廣州生活了10年,其中,,和堂叔楊章甫一家人在楊家祠住了7年,。剛到廣州的時候,楊匏安在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兼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從1919年5月到同年12月底,楊匏安為《廣東中華新報》寫了近10萬字介紹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文章,,成為“華南地區(qū)系統(tǒng)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由于廣東最早的中共黨組織成立時沒有具體的活動地址,楊匏安和楊章甫都是廣州的共產(chǎn)主義早期組織成立之后的第一批黨員,,所以楊家祠成為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一個重要的紅色活動據(jù)點,,陳獨秀、譚平山,、周恩來,、陳延年等眾多革命人物都曾走進楊家祠,。
1927年4月,楊匏安出席了在漢口召開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并任副主席,同年8月以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身份與王荷波一同出席“八七”會議,,成為中共監(jiān)察工作的先驅,。
楊匏安舊居楊家祠成為廣州紅色教育基地
自2018年廣東省政府決定正式啟動廣州楊家祠修繕工作以來,在各方的通力合作下,,楊家祠得以重現(xiàn)于眾,。如今,楊匏安舊居已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展覽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革命先驅楊匏安”,,介紹楊匏安在廣州十年的經(jīng)歷;第二部分為“紅色據(jù)點楊家祠”,,講述楊家祠作為紅色據(jù)點所發(fā)揮的作用,;第三部分為“群英薈萃管東渠”,介紹曾到楊家祠參與活動的黨早期重要領導人的故事,。陳列館復原了楊匏安在閣樓書房挑燈撰寫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文章的場景,人們可以利用VR技術觀看楊家祠全景,。開放后的楊家祠還展出了1925年中共中央發(fā)出的第62號通告內(nèi)容,。通告講述了當時共產(chǎn)黨員到廣州報考黃埔軍校要持介紹信先到楊家祠向楊匏安報到,然后由楊匏安推薦至黃埔軍校,。
楊匏安舊居陳列館內(nèi)景,。
當談及楊匏安時,90多歲的楊文偉先生深情地說:“我父親對我最深的影響是對黨的忠誠,、對信仰的堅定,。楊家祠不僅是我父親的舊居,它更是早期共產(chǎn)黨的紅色活動據(jù)點,,記錄了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史,。楊匏安舊居陳列館的開放,讓更多的人參觀,、學習,,我想能起到很好的啟迪作用?!?/span>
楊匏安,、阮嘯仙等革命先烈后人參觀楊匏安舊居陳列館。
文化遺產(chǎn)是留住城市記憶的最核心部分,,留住城市記憶,,保護革命遺產(chǎn)文物,,是一代人的擔當和忠誠。楊匏安等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喚醒民眾覺醒,,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譜寫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通過恢復修繕陳列館,,緬懷瞿秋白、楊匏安,、阮嘯仙,、楊殷等革命先驅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鼓勵后人不忘過去,,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振興、中國人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