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祠內(nèi)閣樓復原場景,。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羊城三月,,漫步于商鋪林立的越華路上,鱗次櫛比的樓房之間,,一條青磚小巷映入眼簾,。巷道盡頭是一座百年祠堂——楊家祠,不少游人循著“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指示牌尋覓而來,。
上世紀20年代初,,在廣東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建立后,,由于缺乏活動場所,,黨團的許多會議都在楊家祠舉行,楊家祠成為一個重要的紅色活動據(jù)點,。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優(yōu)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楊匏安在此撰寫了大量文章,,成為華南地區(qū)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第一人。1923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時,楊家祠是這次會議的籌備聯(lián)絡處,。
這座藏身在密密匝匝居民樓中的祠堂,,經(jīng)歷百年風雨,直至2019年進行搶救性修繕和史料發(fā)掘,,這段不平凡的紅色歷史才得以浮出水面,。
華南地區(qū)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
在鮮紅的旗幟掩映下,楊家祠在居民樓間尤為顯眼,。穿過巷道,,可以看到不少游客在門口排起長隊,冒雨參加“廣東文化旅游護照”的打卡活動,。
楊家祠又名“泗儒書院”,,是珠海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也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應試的居所,,昔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兩進祠堂,。
一百年前,華南的紅色星火從這里照亮,,一位位風云人物從這里汲取力量,、奔赴更廣闊的天地。
如今,,得益于南粵古驛道岐澳古道的修繕,,這座位于廣州老城區(qū)的古老祠堂又久違地進入公眾視野。在省文物主管部門牽頭下,,6名專家組成的文物資料小組,,展開大量的史料征集工作,尋覓楊匏安和其他早期中共領導人在此活動的印記,。
“1918年至1927年間,,楊匏安扎根廣州為革命事業(yè)奮斗,楊家祠就是其主要的住所,?!敝泄踩髸芳o念館副館長黎淑瑩介紹,五四運動后,,楊匏安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堅定的追隨者,。在此之前,,他曾東渡日本求學,。
初到廣州時,楊匏安來到私立時敏中學擔任教務長,,同時受邀為《廣東中華新報》的專欄作家,。1919年7月12日起,他開始在《廣東中華新報》的《通俗大學校》專欄上發(fā)表介紹世界各種思想流派的《世界學說》,。其中篇幅最長,、最有影響的《馬克斯(后譯“馬克思”)主義》一文是華南地區(qū)最早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楊匏安贊揚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圣典”,,公開指出“現(xiàn)在之社會狀態(tài),實勞動者奮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時期也”,。
“從史料來看,楊匏安是華南地區(qū)系統(tǒng)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他撰寫的大量文章正是在楊家祠完成的,。”黎淑瑩說,。
為復原這一重要發(fā)現(xiàn),,相關設計單位在修復東廂閣樓時,特意設計了一個楊匏安挑燈工作的場景,。沿著木質樓梯拾級而上,,可以看到狹小的閣樓內(nèi)布置樸素,窗邊擺放著一張古舊書桌,,上面是一盞煤油燈和一摞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仿佛提筆的作者還未曾離開。
“這個場景建立在還原歷史的基礎上,,用一盞常亮的油燈寓意楊匏安雖已不在,,但他創(chuàng)造的價值仍在燃燒和傳遞?!痹O計師李巍如是說,。
小小祠堂曾是重要的紅色活動據(jù)點
行至楊家祠一樓展廳深處,一個1米深的梯形空間躍然眼前,。這是廣州美術學院中國南粵古驛道研究中心的陳麗瑜,、鐘鼎等6名研究員,花了數(shù)月時間設計的一個虛擬視覺空間,。觀眾只需用手機掃碼或是戴上VR眼鏡,,就能360度觀賞當年祠堂的完整舊貌。
楊匏安長子楊文達清楚記得,,楊家祠原本有前后兩座,,廂房里有小閣樓,各自有精巧的樓梯上下連通,。遺憾的是,,由于歷史變遷,,如今楊家祠的后座部分已不復存在。通過影像的方式還原全貌,,令楊家后人備感親切和激動,。
文物建筑需要搶救性修繕,這段歷史同樣需要悉心“打撈”,。在陳列館多名專家的奔走努力下,,關于楊家祠的一段段記憶,經(jīng)過楊匏安后人的講述,,顯得愈發(fā)豐滿生動,。原來,這座祠堂還曾是“中共廣東區(qū)委活動場所”“黃埔軍校招生時應考的中共黨員報到處”“省港罷工委員會給罷工工人發(fā)放各界捐款處”……
小小的祠堂,,曾吸引眾多名人前來,。1920年12月,陳獨秀來到廣州,,即到楊家祠探訪楊匏安,,請楊章甫擔任他演講時的粵語翻譯。1921年春,,他與譚平山等組建廣州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并擔任書記,也多次到訪楊家祠,。
文物資料征集小組還發(fā)現(xiàn),,中共廣東支部及中共廣東區(qū)委建立初期,主要在楊家祠活動,。當時,,鼎鼎大名的“管東渠”(廣東區(qū)諧音)群英薈萃,陳獨秀,、譚平山,、周恩來、陳延年,、林伯渠,、阮嘯仙、鄧穎超等經(jīng)常在此開會研究工作,。
這處隱秘的據(jù)點,,更一度成為黨團組織活動的重要場所。據(jù)考證,,1921年春,,楊匏安和族叔楊章甫在楊家祠后座開辦了“注音字母教導團”。課堂教的是注音字母,,而注音的內(nèi)容卻是進步的文章,、書刊。
楊匏安堂姑楊淑珍回憶說:“楊家祠曾掛上‘國語講習所’的招牌,,教師都是黨內(nèi)的同志,。實質上,‘國語講習所’是掩護活動的招牌,,上課地點在后座,,有時也在前座?!?/p>
到了大革命時期,,區(qū)委機關遷址文明路辦公,楊家祠仍是黨的重要活動據(jù)點,。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籌備工作就是在此完成的,。在此期間,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還曾在楊家祠居住并教唱《國際歌》,。
“1925年春,,中共廣東區(qū)委成立了第一個地方監(jiān)察機構,楊匏安當選為監(jiān)察委員會委員,,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批黨內(nèi)監(jiān)察干部之一,。”黎淑瑩介紹,,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楊匏安身居國民黨要職,很多親戚朋友上門求差,。但是,,楊匏安堅持任人唯賢,不肯徇私濫任,,不收受任何禮金禮品,,不為親朋故舊說情,一直保持著廉潔樸素的作風,。
“當時,,他一個月的薪金有300多大洋,足以買田,、買地,。但他把絕大部分錢都交給黨作活動經(jīng)費,只留下極少部分作為家用,?!睏钷税驳乃淖訔钗膫セ貞浾f。周恩來也曾評價道:“楊匏安為官清廉,,一絲不茍,,稱得上是模范,。”
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精神血脈
時光流轉,,如今一批批青少年紛至沓來,,成為楊家祠最有活力的一道風景線。向楊匏安烈士雕像敬禮獻花,、聆聽互動講解,、自導自演情景短劇……越來越多青少年走進革命史跡點,在生動有趣的研學活動中,,由淺入深地了解革命先輩楊匏安的不朽事跡,。
在陳列館出口處的留言板上,大家寫下感言:“家門口的紅色記憶”“青春的底色是愛國”“作為一名中國人很驕傲”……一句句樸實的話語,,雖簡短卻有力,。
黎淑瑩介紹,陳列館正在重點打造“點燃理想之光”紅色文化研學活動之“品讀楊匏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更多孩子沉浸式感受革命情懷。自去年8月首期推出以來,,每期名額都十分搶手,。“許多家長都說,,這個時間花得值,!”黎淑瑩說。
百年祠堂重獲新生,,成為廣州一處熱門紅色文化傳承打卡地,。據(jù)統(tǒng)計,自2019年4月30日正式開放以來,,楊家祠累計吸引6.5萬人次參觀,,舉辦的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吸引超過680萬人次參加,,入選了“游粵印記·廣東文旅護照”首批“網(wǎng)紅”打卡點,。
據(jù)悉,要領取一本精美的靛藍“文旅護照”,,需要完成一份活動答題卡,,而答案正隱藏在陳列館的展板上。在僅130多平方米的陳列館里,,遍布著許多互動觀展裝置,,其中有一幅動態(tài)電子地圖,標記了楊匏安在廣州的主要活動軌跡,。游客點擊圖標,,便可以放大介紹圖文,,看到當年革命史跡今天的樣貌,還能追尋楊匏安足跡,,重溫百年前廣州的風云變幻,。
2020年,楊家祠把展館搬到“云端”,。打開全景網(wǎng)上展館導覽系統(tǒng),,觀眾可通過手機自由控制場景角度,,放大細節(jié),,獲得逼真的虛擬參觀體驗。
關于楊匏安生平和革命史跡的學術研究,,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展,。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館長朱海仁介紹,館方正籌劃推出《楊匏安口述史》,,推動系統(tǒng)研究華南地區(qū)革命史,,此外還將加大對楊匏安海外經(jīng)歷的研究,力爭填補這一部分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