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陸河縣水唇鎮(zhèn)羅洞村的木偶戲?qū)偬峋€木偶,,當?shù)厮追Q“柴頭嘎”或是“柴頭鬼”,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從福建上杭傳入,,已有260余年的歷史,。羅洞木偶戲一般于每年農(nóng)歷十月至次年四月期間在陸河各地演出,每場觀眾一般都在一千人以上,。
羅洞木偶戲道具的制作中,,以木偶雕刻和服飾制作最為關鍵,。木偶用樟木雕刻而成,木偶頭內(nèi)設機關,,通過絲線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動。木偶頭脖子部分上尖下細,, 由兩根線與腹籠相連,。腹籠用竹蔑編織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細。手用木料雕刻,,右手為活動手,,其掌指關節(jié)與腕關節(jié)通過線控,可做執(zhí)劍,、揮刀,、持杯、把盞等動作,。腳有“靴腳”和“旦腳”之分,,從前均用木制,以后又讓木腳套上鞋靴,,更顯逼真,。木偶服飾則用絲綢縫制而成,根據(jù)不同角色的特點進行顏色搭配,。
羅洞木偶戲角色有生,、旦、凈,、末,、丑等行當,表演時用提線牽動木偶,,一個木偶一般有十多條線連接,,多的達十五、六條,,其表演難度較大,。其表演細膩,從人物的臺步、舉止,、神態(tài),、眼神到情緒反應、特技動作等都恰到好處,。伴奏音樂除漢樂曲外,,還吸收了民間小調(diào)、客家山歌等,。唱腔以客家山歌為主,,念白全用客家話,內(nèi)容通俗易懂,。羅洞木偶劇團的戲出,,內(nèi)容均為傳播道德、篤睦敦和,、頌揚正氣,、鞭撻邪惡等,代表劇目有《胡公子上青龍山》《雙獅滾龍》《李冬娘》等,。
羅洞木偶戲在木偶雕刻工藝,、表演藝術等方面,呈現(xiàn)出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對于研究木偶戲在客家地區(qū)的流變,、發(fā)展以及地方社會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木偶戲演出在陸河及周邊客家地區(qū)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在宣傳展示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建設方面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目前,,羅洞木偶劇團僅有從藝人員十余人,,木偶制作和表演均后繼乏人,其傳承處于較瀕危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