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xiàn)場。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29日,,由廣州博物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主辦的“越華路的故事”展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專題展廳正式開幕。
“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所在地就在越華路,,這條路上留下了很多值得銘記的故事,。這些故事,在這個展覽中,,通過一張張老地圖,、老照片,被娓娓道來,。
展覽分三部分 展示城市變遷的縮影
“越華路的故事”展覽圍繞“因書院而得名的歷史老街”“明清時期的城市中心街道”“城市近代化進程的縮影”三個部分展開,,帶觀眾一起重溫越華路的歷史,展示廣州城市變遷的縮影,。
越華路西連吉祥路,,東接倉邊路,,與正南路、廣仁路相交,,全長570多米,。越華路是兩千年來廣州的城市中心區(qū)域,南越,、南漢王宮距其咫尺,,緊挨著明清兩代廣州城的中軸線。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此創(chuàng)建越華書院,,得名越華路,,沿用至今。
主辦方介紹,,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把宋代廣州三城合而為一,,并向北擴展到越秀山,,史稱老城或內(nèi)城。隨著珠江北岸南移和經(jīng)濟發(fā)展,,明朝又在老城南邊加建城墻,,史稱新城或外城。清初在明城兩側增筑兩翼,,形成北倚越秀山鎮(zhèn)海樓,、南臨五仙門、東抵大東門,、西達西門口的城垣范圍,。今越華路正處于內(nèi)城中心,明清時,,此地因位于明清廣州布政司署后方,,東段(從今倉邊路至正南路)稱為司后街;西段因有一座東岳廟,,亦稱東岳街,。2003年,考古人員在中山四路發(fā)掘清理出清代廣東布政司署遺址,,發(fā)現(xiàn)這是一座朝南向,、中軸對稱的三進三開間院落,占地面積近400平方米,,為“司后街”之名增添了實物佐證,。
展覽亮點:清代中后期廣州形成了書院教育網(wǎng)絡
廣州是廣東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嶺南文化中心所在,。舊址位于今越秀區(qū)藥洲遺址的廣東提督學政署,,是主管全省文教的地方官署,,簡稱學政、學院等,,對廣東文教影響很大,。
在展覽中我們得知,以廣東提督學政署為中心,,至清代中后期,,在廣州形成了一個書院教育網(wǎng)絡,其中越華書院與粵秀書院,、羊城書院,、應元書院并稱清代廣州四大書院。
而越華書院之影響,,還不僅在教育領域,。
1839年初,欽差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主持禁煙,,即以越華書院為駐節(jié)行轅,,帶領地方官員體察民情,制定禁煙措施,,并推行查煙販,、筑炮臺、練水勇等一系列舉措,。曾任廣州越華書院及粵秀書院監(jiān)院,、學海堂堂長的著名學者、史學家,、地理學家梁廷枏,,也出謀劃策,給林則徐很大支持,。
鴉片戰(zhàn)爭之后,,曾經(jīng)由商人捐資、接收商人子弟的越華書院大不如前,,其地位漸被學海堂,、菊坡精舍、應元書院取代,。20世紀初,,越華書院的歷史宣告終結,越華路則帶著這段榮光留存至今,。
留下很多光輝記憶
1918年廣州市政公所成立,,之后開始大規(guī)模的市政建設,廣州逐漸由一個古老的都會向近代城市轉變,。越華路及周邊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如1919年竣工的廣東省財政廳大樓,,就是在原明清兩代廣東承宣布政使司舊址上修建的,這是一幢仿歐洲流行古典建筑風格的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是這一時期大量出現(xiàn)的新式建筑中杰出的代表,。
一條不長的越華路,,還見證了廣州的城市發(fā)展變遷,留下了廣州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記憶,。
1911年,,“三·二九”起義爆發(fā),以今越華路小東營5號之地為起義指揮部,。1958年,,位于小東營5號的辛亥“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被辟為紀念館,在此舉辦專題展覽紀念辛亥“三·二九”起義中犧牲的烈士,。
不遠處,,位于越華路116號的楊家祠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優(yōu)秀的理論家和革命活動家楊匏安從事革命活動的場所,也是廣州黨組織早期活動的重要地點,。2019年4月楊匏安舊居修繕竣工,楊匏安舊居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