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至5月24日,“同一雙眼睛:藝術共享計劃”在廣東美術館展出,。展覽特邀10位藝術家在策展主題下進行創(chuàng)作,,包括雕塑、錄像,、裝置,、攝影、版畫,、音頻等作品類型,,現(xiàn)場具有互動性和體驗感,也制作了相應的線上配套活動,。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表示:“我們希望在藝術中尋找到一種平等的可能,。這種平等,,既是視覺障礙人群的‘看見’與‘被看見’之間的平等;也是我們與視覺障礙人群的一次情感的共振,,彼此交流的一次平等,。我們試圖通過藝術彼此了解,也借助藝術達到理解與關愛,?!?/p>
盲文書寫的情書 精神上的握手
展覽作品多為對視障人士生理和心理信息的藝術化轉換。
藝術家王維榮從盲文的凸點和自己銅版創(chuàng)作中運用的凹點中得到的聯(lián)想和啟示,。在銅版畫作品《我們之永遠無法寄出的情書》中,,王維榮將一則情書翻譯成盲文點字,又根據(jù)該情書內(nèi)容引發(fā)的靈感完成了一件以點構成的銅版畫作品,。
這使得朦朧隱晦的情書內(nèi)容與描繪情書感受的畫作,,以可視的文字圖像與可觸摸的盲文及銅版畫呈現(xiàn)出來,,從而在健全人士與視障人士心中引起了“同步”的浪漫感受,。
部分盲人慣用倍速的讀屏軟件,以在有限時間內(nèi)高效獲取生活信息,。青年藝術家惠干源定以倍速親自錄取本展覽的一切導覽音頻,,并將其散布于各作品前進行觸發(fā)式播放。
由此既特別照顧了視障觀眾,,使他們覺得溫暖親近,,又給健全觀眾帶來了前者特別的聽覺體驗。
著名雕塑家隋建國通過遮蔽雙眼制作了留下手指和手掌痕跡的負空間互動雕塑作品《握手》,,并將部分作品隱匿于屏蔽觀看的雕塑匣子內(nèi)部。
由此,,健全觀眾也只能憑觸感完成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每一雙覆在負空間雕塑上的手,,就如握著藝術家的手,,而健全者也在純粹觸感中與視障者站在了同一戰(zhàn)線,實現(xiàn)了精神意義上的“握手”,。
策展人張芬表示,,“同步”與“握手”發(fā)起該展覽的出發(fā)點,即利用藝術的理想世界,,打破了健全人士與視障人士的精神交互與藝術欣賞的屏障,,促進了彼此的換位思考與相互體諒。
如摩斯密碼 溝通明暗世界
展覽更以作品試探藝術想象的邊界,,展示健全及視障人士共同無法企及的視覺盲區(qū),。
藝術家秦思源將采訪收集來的“廣州盲人最喜歡的聲音”的各種答案譯成摩斯密碼的“點”和“劃”,,又將其通過盲杖與地面、物體的“點”和“劃”的撞擊動作及聲音呈現(xiàn)出來,,可密碼傳遞的信息無論對健全還是視障觀眾來說都神秘而不可理解,。
展覽期間,視障人士阿沖前來體驗,。阿沖表示,,作品《握手》突出了人性,許多作品都很有趣,,他告訴記者:“整個展看下來收獲很多,,有機會還要再來!”他還對展覽提出了制作口述影像的建議,,即將無法觸摸的影像通過聲音描述出來,,這樣可以方便他們?nèi)ンw驗更多的展覽。
對此,,進行無障礙倡導和口述影像助盲的志愿服務團隊“也視無限聲工廠”志愿者馮世鋒告訴記者,,團隊會把其中一些視覺作品做成口述影像,讓以方便更多視障人士欣賞,。
在日常生活中,,健全人群和殘障人群似乎分屬不同的世界。而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范勃在作品《世界3》中搜集呈現(xiàn)了一批視障人士作盲文記錄所用的紙張,,它們其實就是一般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廣告,、雜志、圖紙等現(xiàn)成印刷品,。借此次展覽,,這兩個世界似乎實現(xiàn)了短暫的交匯。